中油网外汇

中油网

网站地图
要闻
原油资讯
今日油价
金银资讯
外汇资讯
央行
财经要闻
股市
时事热点
财富故事
奢侈品
策略
原油策略
贵金属策略
外汇策略
学院
原油学院
贵金属学院
外汇学院
投资技巧
理财
应用推荐
快讯
行情
财经日历
数据中心
国际油价
成品油价
互动
专题
话题

解决巨额外储难题需防“杀鸡取卵”

中油网 2013-11-18 15:15
    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冲高至3.6万亿美元,加之美国政府停摆和债限之争,引发了社会对巨额外汇储备新一轮忧虑,“分掉外储”、“去美元化”等似曾相识的观点卷土重来。其中,有专家认为外储过多了,应该从央行剥离,财政接手,成立多家主权投资机构或基金,管理和使用外储资产。笔者认为,探索巨额外储解决之道时,要有防止“杀鸡取卵”的底线思维,不能简单一分了之。     我国外汇储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增长,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培育出来的。特别是在过去十年,经济增速年均10%,外贸规模增加3.5倍,外商投资(FDI)规模翻番,人民币汇率升值30%,带来了90%的外储增长。在外汇资金大量流入,而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尽可能少持外汇的情况下,央行最终买入并积累外储,外储事实上发挥了“泄洪区”和“蓄水池”的作用,也筑起了抵御风险的“金融长城”。往前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调整,人民币国际化刚刚启动,资本项目开放还在摸索中前行,这些仍需要外储的保驾护航。     目前,并没有理论和实践表明储备规模多大就“够了”。在尚未弄清上述问题的前提下,为了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小利,而给我国经济稳定、结构转型、人民币国际化重要进程和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带来潜在风险,影响我国国家安全、长远战略、发展大局,就是舍本逐末,不仅不能保证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反而会影响外汇储备在更重要的方面发挥作用。     “风物长宜放眼量”,重新认识外储     外汇储备是抵御风险的“金融长城”。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外汇储备代表一国对他国的经济利益主张,拥有充足外汇储备的国家处于相对有利的债权人地位。一国外汇储备越充足,本国居民和国际社会对该国经济和货币就越有信心。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曾指出,如果没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我们会失去很多主动权。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外储帮助“隔离”了恶劣的国际环境,使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增长。     最近,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新兴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印度、印尼等国股市、汇市大挫,幸而由于美国暂缓退出宽松,这些国家得以喘息,并正在积蓄外储以防后患。我国在此轮冲击中泰然自若,是因为庞大外储足以抵消相当规模的资本流出。如无大规模外储,一旦发生冲击或危机,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市场的调整幅度绝对不亚于印度、印尼等国,也不可能像欧债危机中的国家那样,从基金组织或者美国等盟友那里,轻松获取支持和援助。     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的“护航员”。     历史证明,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提升,需要十分坚强的后盾和支撑,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就与美国占有大量储备资产(历史形成以积累黄金(1308.60, 0.10, 0.01%)为主)密不可分。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启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东南亚国家已经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除了香港,台湾、伦敦、法兰克福均表示将加快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快速增长,2013年前9月,人民币跨境结算量达到3.16万亿人民币,高于2012全年的2.9万亿人民币,更是远远超过2009年人民币跨境结算刚开始时的36亿人民币。     人民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除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前景的肯定外,很大程度在于我国拥有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可以等同于美元。而只有人民币不断获得认可,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才能顺利推进。也只有这种认可完全来自于对国家实力的认可,外汇储备才可能由其他资产取代,逐渐退出其锚定的使命。     外储规模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后将自然降低。国际经验表明,一国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后,会经历一个外汇资金净流出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最近研究显示,如果中国完成资本项目开放,将有1万亿~1.5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流出中国,这将使外汇储备规模在目前的基础上下降一半。届时,外汇储备规模和投资收益方面的问题将自然有所缓解。在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外储规模人为降低,可能影响改革进程,甚至重新走回干预汇率和积累外储的老路。     如果,我们等不及看到外汇储备在更加宏观、战略层面的作用逐步发挥,就武断地认为外汇储备太多,要“杀鸡取卵”,聚而分之,那么,我们得到的可能不是想象中的更多收益,而是被“短视”扼杀的美好未来。过去若干年的实践中,我们就看到了这种现象。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财政接手外储需三思     外汇储备作为央行资产,不能无偿从央行剥离。     无偿将外储在央行和其他部门进行重新分配,无异于“印票子”。外储是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购买外汇形成的,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应着人民币负债。动用外汇储备资产,必须承担相应负债,否则资产负债不匹配,会给央行带来巨大财务风险。任何将外汇储备无偿在央行和其他部门进行分配的做法,会导致央行负债完全缺失资产支撑,信誉破产,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引发经济金融动荡。前些年有人提出将外储分给老百姓,如今已不再被提及,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央行资产是公共资产,但不是财政资产。我国的中央银行与财政都由国务院领导,与多数国家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差异较大。即便如此,《中国人民银行法》仍有明确规定,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充分说明我国对央行与财政的关系是清晰和明确的,没有因为央行资产和财政资产同属公共资产,就将两者混淆。     另外,央行的职责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协调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这一艰巨工程。大规模外储从央行剥离,财政接手,将涉及汇率政策制定职责转移到财政,或者政策执行需要财政配合。如果财政不承担相应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职责,人民银行的汇率政策将极大地弱化,未来改革推进难度加大。     部分外储由财政接手,已有先例,但效果不佳。     2007年,为了缓解外储过快增长、对冲流动性、提高外汇资产收益、支持“走出去”,财政发行了1.5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成立中投公司。目前看,财政发债购汇在抑制流动性和缓解对冲压力方面,几乎没有发挥作用。1.5万亿元特别国债中,只有2000亿元由市场购买,其余约1.35万亿借道尚未改制的农行,由央行买入并持有,没有对冲流动性。之后多年外储仍经历长时间、大规模增长,还是由央行通过提高存准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实现流动性调控。     更大规模的财政发债购汇,将使政府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如果财政再购汇5000亿美元,需发行约3万亿元人民币的特别国债,而我国目前国债市场总量也仅有八九万亿元。如此规模的债务如果由央行购买并持有,相当于央行“印票子”,很难逃脱央行向财政透支的嫌疑。如果通过市场融资,将对国债市场和货币供应造成巨大冲击,国债利率可能大幅上升,货币供应显着收紧,最终还是需要央行购回这部分国债来对冲相关影响。     此外,财政负担将大幅加重。3万亿元国债即使仅有部分面向市场发行,也会造成供求失衡,即使仅按当前利率计算,每年利息支出将超过1200亿元。在此机制下成立的任何主权投资机构或者产业,要获得5%以上的收益来覆盖利率和汇率带来的相关成本。     主权投资机构“多元化”,可能事与愿违。     有观点认为,成立更多的主权投资机构可以引入竞争机构并避免过度关注。这可能事与愿违。一方面,金融投资的收益主要由风险承受能力决定,引入竞争机制对提高经营收益影响有限。我国已形成外汇局、中投、社保基金等主权投资机构多元化的格局,但是多家机构(如中投和外汇局)的境外投资领域重合度较高,在此前提下,谁想要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谁就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且,实践证明,大资金投资者能够获得全球市场平均收益率,已属不易。     另一方面,成立多家主权基金,化整为零,以避免国际社会的关注,则属“掩耳盗铃”。中投成立以来,国际社会对主权财富基金已经非常关注和警觉,不仅专门制定了约束主权财富基金行为的国际规范,而且近年来对包括华为、中兴等在内我国疑似政府支持企业的投资也视为国家安全威胁,处处刁难。再成立主权基金,只会加大西方社会的疑虑,阻挠中国企业甚至民企的“走出去”。     “借我一双慧眼”,     认清巨额外储的症结     外储到底“多不多”难以衡量。     过去20年,外储由3000亿美元增加到3万亿美元,有关“适度规模是多少”的讨论就从未中断过,至今都没有形成共识。即使是最具权威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储备到底多少合适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早先所谓满足3~6个月进口额加外债还本付息额的“理论水平”,在亚洲金融危机、本轮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等历次危机中都经不起考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研究表明,外储合理规模应该类似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考虑各种外汇流出渠道,给定风险权重,计算风险加权后的外汇潜在流出规模。按此标准,我国现有外储规模尚属合理。     外储问题的关键不是“太多了”,是不能“再多了”。     3.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20万亿人民币,继续积累将会进一步推高货币供给,扩大流动性。6月份“资金骤紧”已经显示央行不愿再被市场倒逼,被动增加流动性。外汇储备继续增加,还会继续给西方国家以口实,要求人民币升值,或者继续承担更多全球再平衡的责任。美国财政部最新报告再次指责人民币“明显低估”。     另外,西方国家债务加剧,经济下滑,金融市场泡沫上升,金融市场上曾经被视为安全的资产越来越少。无论是外汇储备,还是其他形式的资金,海外投资都会面临收益下降和风险上升的挑战。     因此,外储不能再多了,应该遏制外储增加的根源,也就是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协调推进利率、汇率与资本项目开放,让市场决定汇率,不需要外汇的央行和政府自然退出,真正需要外汇的私人部门持有和交易外汇。     总之,现有实践不能证明外储从央行剥离并由财政部接手后,会使外储更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更大规模的分割外储,则让人产生“杀鸡取卵”的担忧。我们应该认识到,分外储易,一夜之间即可完成,且众人得益,阻力较小;减外储难,需要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及一系列金融改革配合才能完成;而更大困难还在于,当遇到危机时,分离的外汇储备是否能再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危机。如果分分合合能够轻松实现,那么现在就可以动手改革,否则还是三思而后行。
责任编辑:admin

更多原油、贵金属、外汇等金融财经内容,欢迎搜索关注中油网

36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