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下跌拖累其他亚洲货币 本周跌幅或创七年最大跌幅
本周中国央行意外大幅下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后,人民币两日跌幅创11年新高,其他亚洲国家地区的货币也纷纷下挫,本周可能创下2008年以来最大的单周跌幅。
本周二中国央行将人民币中间价下调1.9%后,昨日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印尼盾双双跌至17年来最低点。本月7日以来,追踪除日元外十大亚洲交易活跃货币的彭博-摩根大通亚洲美元指数跌2.1%,单周跌幅将创2008年10月以来新高。彭博统计,马来西亚林吉特跌幅4.3%,超过了跌幅3%的人民币,印度卢比、印尼盾和越南盾分别跌去2.1%1.8%和1.3%。
法国兴业银行亚洲货币策略主管Jason Daw认为,亚洲货币走低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一次性大贬值和此后的贬值,预计美联储加息的预期还会给亚洲货币施加进一步下行的压力。
事实上,即使本周中国央行没有下调人民币中间价,华尔街分析师也不看好新兴市场货币、尤其是中国贸易伙伴的货币。华尔街见闻本周文章提到,花旗经济学家近来建议,如果比市场主流看法更不看好中国经济,应做空至少九种这类货币,它们分别来自中国台湾、韩国、泰国、智利、挪威、俄罗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文章称,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为7%。而花旗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速约为5%。他们认为,受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影响,其贸易伙伴和制造业竞争对手比中国自身的处境更难过。在美联储最终会启动九年来首次加息之际,中国经济放缓对上述两类国家地区的溢出影响可能更大。
本周人民币汇率受中间价下降影响而下挫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雪上加霜,中国经济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一再下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美联储今年加息的前景此前就让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压力倍增。
前日华尔街见闻文章援引摩根士丹利观点称,中国货币政策变化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向中国出口商品以及那些和中国在竞争上出口的、并同时面临通缩和产能过剩的国家地区。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泰国都属于这一类别。
曾准确预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前卖方明星货币策略分析师Stephen Jen认为,人民币贬值有掀起新一轮竞争性货币宽松的风险,未来九个月,新兴市场货币可能因此平均贬值30%-50%。美国银行的利率与外汇研究主管David Woo认为,人民币贬值会“触发全球竞争性货币贬值,它将始于亚洲,但绝不会在亚洲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