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网石油行业

中油网

网站地图
要闻
原油资讯
今日油价
金银资讯
外汇资讯
央行
财经要闻
股市
时事热点
财富故事
奢侈品
策略
原油策略
贵金属策略
外汇策略
学院
原油学院
贵金属学院
外汇学院
投资技巧
理财
应用推荐
快讯
行情
财经日历
数据中心
国际油价
成品油价
互动
专题
话题

超低油价是否已敲响石油暴利时代丧钟?

中油网 2016-01-10 14:24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12月19日签署文件,批准政府支出及税务法案,标志着国会解除冻结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正式生效。业界分析,基于石油供应供大于求的基本面,美国开放石油出口将进一步压低石油价格。两天后,全美平均汽油价格跌破2美元/加仑,个别地区竟跌至1.6美元,合人民币2.70元/升。上周,伦敦布伦特标准原油价格一度跌至35.46美元/桶,创2004年7月以来最低纪录。行家们预测,短期内油价会持续走低甚至可能直奔10美元的历史洼地。难道石油暴利时代的丧钟已经敲响?

2014年夏天,沙特阿拉伯打响油价战时,观察家们既没有预料到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也没有预料到跌落的谷底如此之深,市场承受能力如此之强。和2014年6月相比,2015年10月的实际油价下跌一半以上,10月本身的跌幅也比1979年以来的平均价还低17%。从各产油大户表现来看,除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陷入财政危机,沙特、俄罗斯、伊朗等OPEC内外的主要产油和出口国貌似淡定,摆出死磕到底的架势。

2015年12月4日,欧佩克年会不仅没有做出减产保价的救市决定,相反,却因为印度尼西亚回归该组织,在2014年确定的3000万桶上限基础上新增150万桶。尽管这是一次类似左手倒右手式的转会增产,并未增加石油供应总量,但依然刺激油价由回升1%逆转为降低3%。不出10天,伊朗宣称也将增加石油出口,脆弱的油价应声继续下滑,14日,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价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分别降到每桶35.46和37.67美元。

从眼前看,压低石油价格的三座大山是市场供大于求,暖冬出现和经济普遍低迷。欧佩克2014年9月中旬预测2015年全球石油消耗量为9279万桶,2016年为9408万桶,但最新预测则称2016年世界日均消耗比2015年会减少20万桶。气象部门普遍预测,受强度极高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世界将经历气温相对偏暖的冬天,意味着用于取暖的石油需求将会疲软。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美国一枝独秀而日本和欧洲都低迷不振,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导致市场对耗能预期下降。

从长远看,打压油价的远不止上述因素,对石油储量前景的乐观估计,巴黎气候大会减排决议,美国解除石油出口禁令,石油大国死守市场份额,战略石油储备趋于饱和,页岩气和清洁能源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对石油定价的重新评估,共同编织了油价持续走低的凄凉前景。

长久以来,世人被灌输的观念是,石油和天然气既不可再生,储量也有限,甚至还有不同国家可开采的具体年限。然而,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气被从大洲大洋勘探出来,进而形成一个个规模不等的“中东”富油区,包括北海、巴伦支海、中国南海和东海等等,也让一个个贫油国家摘掉陈旧帽子跃升为油气生产国甚至出口国。这个业态的重大变化,大大延长消费者对石油寿命的预期,也自然降低石油作为稀有和逐步减少的大宗产品的价值。

2015年12月12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巴黎达成重大历史性成果,全球近200个国家一致同意在2030年前,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与1750年时相比控制在2度以内,并向1.5度的目标努力。这个具有约束性的指标,意味着全球只能再排放250亿吨碳(约合900亿吨二氧化碳),当然也意味着油气消耗的减少。头号石油消费国美国(2014年为83610万吨)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2014年为52030万吨)分别作出大幅度减排承诺,必然使市场对这对世界经济双引擎的耗能空间持悲观预判。

仅仅一周后,美国国会作出历史性决定,解除石油出口禁令,这本身就是美国对石油资源贬值的战略判断。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产油国运用油价杠杆,通过大幅度提价制裁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及西方盟友,使世界遭受首次能源危机。美国随后立法禁止出口本国原油,相反,鼓励进口石油并大力进行石油战略储备,以便在石油短缺或价格过高时抛售以平抑油价。这些年,随着近海石油开发和页岩气及各种替代能源的拓展,禁止石油出口的呼声逐步被支持解禁的呼声所淹没,终于导致出口禁令的废止。

石油战略储备一直是重要经济体确保能源安全的备选手段。美国1977年起在全国建立五大战略储备基地,总储量空间为7.5亿桶,可以满足158天消耗;2015年10月白宫披露的信息显示,美国战略石油储量已达6.95亿桶,其中8%准备出售,而且从2018年起将逐年增加出售额。欧盟和日本的战略储备能力也分别满足90天和160天之用,并基本处于满额状态。中国石油战略储备长期严重短缺,2013年底的保障能力仅为22.7天。经过一年多的低价抄底,2015年进口战略储备原油达到3000万至4000万桶,今年预计将猛增到6000万至7000万桶。尽管这离国际能源组织设定的90天静态储量还有相当距离,但是此后中国显然将放缓原油储量增速。最新统计表明,发达国家原油库存已前所未有地达到30亿桶。主要经济体战略石油存储的满仓或需求放缓,必然对油价回暖又是一次重击。

一年多的低价战显示,沙特等欧佩克成员宁可割肉降价,也无意限产保价。俄罗斯等非欧佩克成员也是宁愿赔本赚吆喝,不肯减少出口。原因很简单,大户们都不想放弃既得市场份额,进而使油价战又呈现份额战的特点。大户们清楚,如果不采取统一行动,现有份额持有者出让的空间会立刻被其他重返市场的对手填补,进而陷入丢了份额又赔钱的双输境地,索性仗着家大业大,通过血拼干掉对手取得最后胜利。

油价战看似鲜血淋漓,然而割肉出血的主要产油国还沉得住气,一个重要原因是既往油价实在太高,而产油技术升级和工艺改进,不断在降低石油开采成本。沙特石油大臣纳伊米2015年在京曾披露,沙特每桶石油生产成本只有4美元,另有专业数据分析认为最多为9美元。这两个数字和IMF测算的沙特财政赤字红线油价106美元存在巨大壕沟,很显然,沙特也许要借助其他手段来拉低这个红线,甚至不排除倒逼改善经济结构,逐步摆脱严重依赖石油产业的现状。有报道称,沙特除发行内外公债外,也正考虑取消每年300多亿美元的油气补贴。

另外,石油价格持续不振,与页岩气和新能源革命的强劲势头和光明前景不无关系。尽管目前页岩气和新能源革命成本较高,但它们的价格成长空间也同样可期。因此,相关投资方依然在苦苦坚持,进而拉长油价战的周期。当然,最新的美联储加息将使美元坚挺,也必然进一步成为压低油价的新石头。

无论如何,油价很久未曾如此低落,造成低落的因素也未曾如此集中叠加,有些因素甚至是全球性、战略性和不可逆的。这是否意味着,低油价将成为新常态,高价暴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责任编辑:Litoo

更多原油、贵金属、外汇等金融财经内容,欢迎搜索关注中油网

34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