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网石油行业

中油网

网站地图
要闻
原油资讯
今日油价
金银资讯
外汇资讯
央行
财经要闻
股市
时事热点
财富故事
奢侈品
策略
原油策略
贵金属策略
外汇策略
学院
原油学院
贵金属学院
外汇学院
投资技巧
理财
应用推荐
快讯
行情
财经日历
数据中心
国际油价
成品油价
互动
专题
话题

两大因素决定OPEC影响力不断下滑

中油网 2016-02-22 16:30

在上周沙特和俄罗斯等国达成的原油产量冻产协议,再一次证明石油输出国家组织想要协同动作的困难。透过近一年来国际油价连续暴跌,市场开始意识到欧佩克由于自身的分化已经丧失了防止价格迅速下跌的能力。

对于已经达成的石油冻产协议,伊朗明确表示,在恢复产油量至制裁前水平时,不会考虑限制产量。

欧佩克之所以无法达成预定的目标,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联合行动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大,一是非欧佩克原油生产的增长。

各产油国不愿联合行动

虽然油价持续下跌,各大产油国都感到很痛苦,然而谁也不肯主动减产。沙特早在去年12月举办的的石油峰会召开之前就表示,减产需要所有产油国的合作。然而,峰会最终并未达成任何减产协议,甚至放弃了设置产量上限的做法。

此次达成的冻产协议,俄罗斯和沙特同样设立了一个前提,即该协议需要得到所有产油国的配合。对此做出积极回应的产油国并不多,伊朗直接表示不会限产。

欧佩克组为一个组织而言,他们最初是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标,但是1970年代之后,就仅剩下经济的一面了,即,确保油价处于可持续的高水平,同时保持市场稳定。

当下,“可持续”这一点会变得难以置信地重要,因为单纯推高油价,必然会对消费国家的需求形成打压,而需求的缩水,长期角度说来最终还是会损害到生产者的收入。正因为如此,沙特才一直努力试图保证油价的波动既有上限,又有下限。

需要再度强调的是,正是由于1970年代石油危机的刺激,非欧佩克的产量获得了适时的巨大增长。欧佩克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在1970年代达到了顶峰,但接下来就是1980年代的油价暴跌。除开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外,欧佩克基本上都很难达成任何特定的政治目标。

伴随时间的前进,原油市场已经逐渐从一个高度受限的,垄断化的市场转化为一个拥有了完美竞争机制的市场,而这主要当然应该归功于其他新的原油生产者,他们的出现使得石油资源实现了戏剧性的地理和政治多元化。

非OPEC原油供应不断增加

换言之,1980年代的时候,欧佩克其实已经不再是封闭市场上的垄断者,而只是竞争市场上一个重量级玩家了,来自北海的原油大举进入市场,使得英国和挪威等也都成为了行业里不能忽视的角色。欧佩克当初的禁运迫使许多国家开始发展自己的油田,不仅仅是北海,阿拉斯加、墨西哥湾,一直到加拿大油砂都一一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在一个供应充分的市场上,贸然削减产出以推高价格,就会使得这么做的人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但是价格受到的真正影响却很有限——这一点相信沙特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体会过了。这种局面下,每一成员国的利益其实是彼此敌对的。由于非欧佩克供应的不断增长,以及欧佩克自己在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个组织便呈现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近乎瘫痪的状态。

尽管冻结产量看上去像是一种政策合作,但这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伊朗刚刚走出制裁时期,是不可能冻结自己当前的出口的。他们的产量比起产能来明显低得多,肯定不会和其他成员合作限产。

还有,就生产能力而言,欧佩克的大多数成员为了弥补自己的预算缺口,实际上都已经近乎是火力全开了。他们确实可以在当前确定一个价格底部,但那只是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有闲置产能而已。这和政策协同没有一点关系。

能源市场从198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到了今天,或许欧佩克的功能当中唯一剩下的,也就是不断扩张闲置产能,以安抚市场,确保价格低于特定的水平了——而就这一任务,还基本上是沙特一家在承担。

这一功能的行使确实帮助了市场的稳定,但是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什么欧佩克协同动作的结果。

Oilprice.com刊文指出,欧佩克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组织其实早就无法像当年那样彼此合作,达到一个中心目标了。

责任编辑:韩昆

更多原油、贵金属、外汇等金融财经内容,欢迎搜索关注中油网

42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