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网央行

中油网

网站地图
要闻
原油资讯
今日油价
金银资讯
外汇资讯
央行
财经要闻
股市
时事热点
财富故事
奢侈品
策略
原油策略
贵金属策略
外汇策略
学院
原油学院
贵金属学院
外汇学院
投资技巧
理财
应用推荐
快讯
行情
财经日历
数据中心
国际油价
成品油价
互动
专题
话题

降?不降? 中国央行“双降”只是迟到了

中油网 2016-07-19 09:41

全球央行竞相放水,中国央行迟迟未降准、降息,但也不太可能置身事外。那么,中国央行究竟将?还是不降?

本月还未过半的时候,全球央行已有4次降息;而从去年年初以来,降息央行的数量已达54家。据路透社统计,今年二季度全球央行月均降息12次以上,5月更是16次,为去年年初以来最高水平。

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中国央行降准的预期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昨日,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称,预计下半年中国将会有1次降息以及2次降准,较此前预计的3次降准数量上有所下降;同时对于人民币的预期他表示,下半年人民币中长期看贬值压力不减,或将跌至6.9水平。

然而,自今年3月1日首度降准后,中国央行至今未再有动作,但是市场依然坚信中国央行虽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第一、基础货币缺口的客观存在

据悉,2016年基础货币缺口约达到5.8万亿,上半年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投放的基础货币,恰好约为全年基础货币缺口的一半。这也正是上半年央行降准屡屡缺席的重要原因。

第二、“零敲碎打”的投放方式并非长久之计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准备金是低收益的资产。“资产荒”背景下,高比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更加重了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以OMO和MLF滚动续作的方式投放基础货币不仅太过折腾,也无法稳定商业银行获得长期资金的预期。

第三、高准备金率不符合货币政策转型的趋势

其一,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可以替代法定准备金作为审慎监管工具的部分职能,顺势下调准备金率能够避免进一步加重银行盈利压力,使其逐步退出流动性管理框架亦符合国际经验。

其二,我国“利率走廊”的轮廓事实上已经逐渐成型,准备金工具在流动性调节方面与之存有潜在冲突。

第四、“降准”的约束因素渐趋弱化

下半年央行维稳人民币汇率的意愿更强,干预消耗外汇占款更需“降准”对冲;而下半年信贷或将面临“缩量”压力,更需“降准”提振信心。

因此,虽然中国央行未明确降准的信号,有媒体认为,本月13日央行的2800亿MLF已是一种“变相的放水”。

此外,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减缓,而无论是此刻的房地产还是钢贸,都不再具备那么强力的支撑。在M2增速已跌至11个月新低之际,央妈降不降准已成最为现实的问题。

责任编辑:超超

更多原油、贵金属、外汇等金融财经内容,欢迎搜索关注中油网

97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