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网央行

中油网

网站地图
要闻
原油资讯
今日油价
金银资讯
外汇资讯
央行
财经要闻
股市
时事热点
财富故事
奢侈品
策略
原油策略
贵金属策略
外汇策略
学院
原油学院
贵金属学院
外汇学院
投资技巧
理财
应用推荐
快讯
行情
财经日历
数据中心
国际油价
成品油价
互动
专题
话题

八年降息逾660次 全球央行或面临新一轮危机

中油网 2016-09-13 11:58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宽松是全球“保增长”的最主要武器。今年6月至今,就有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央行先后降息。

不同渠道统计略有差异,但基本结论相近:2008年至2016年全球央行降息次数超过667次,平均每3个交易日降息1次。

除降息频率创有史以来最高之外,货币宽松的方式更是花样百出。量化宽松(QE)早已不再是日本的专利,美国、欧盟、英国等国先后实施了量化宽松;安倍晋三上台之后,量化宽松的创始国日本更是将QE发展成QQE;“负利率”也由经济学的假想情境进入现实,瑞典、瑞士、丹麦、欧元区、日本等国先后实行负利率。

全球央行的一致放水,导致了市场对货币宽松的“依赖症”,同时导致了三个严重的后果:

1、资产价格上涨或泡沫,2、杠杆率不降反升,3、贫富分化加剧和“反全球化”思潮兴起。

尽管全球经济比金融危机前差远了,但是全球股市已经普遍超过了金融危机之前,债市的全球性拥挤交易就更严重了。

杠杆率不降反升

在国内外一致指责中国高杠杆的同时,可以先看看美国是什么情况。不用M2/GDP这种奇怪的存量/流量指标,用最简单的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来看,美国国家和企业资产负债率均超过金融危机前,美国全部企业的整体资产负债率更是超过100%,意味着美国所有企业整体上看已经破产。

贫富分化加剧和“反全球化”思潮兴起

货币宽松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上升,且金融资产的上升幅度远高于工资增速。从数据上看,美国高收入家庭收入增速高,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速低,金融危机之后低收入家庭增速几乎为零。贫富分化的加剧,直接导致全球政治和外交不稳定,这是“反全球化”和“孤立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

最麻烦的是,货币宽松已经到了尽头,因为负利率是有限的。 即使货币宽松用到现在这种程度,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疲弱,反而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和高杠杆率,这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伏笔。

2008年危机可以用货币宽松应对,在货币宽松已经到了极限的今天,下一次危机该怎么办?

这可能是全球央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全球央行可能需要接受全球经济低增长的现实,减少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为下一次危机预留空间。在G20杭州峰会上,对于货币宽松进行有意弱化,强调财政政策,突出结构性改革,这也是唯一的正确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产生全球央行货币政策方向调整的预期也就不奇怪了。

责任编辑:崔远翔

更多原油、贵金属、外汇等金融财经内容,欢迎搜索关注中油网

38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