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网外汇

中油网

网站地图
要闻
原油资讯
今日油价
金银资讯
外汇资讯
央行
财经要闻
股市
时事热点
财富故事
奢侈品
策略
原油策略
贵金属策略
外汇策略
学院
原油学院
贵金属学院
外汇学院
投资技巧
理财
应用推荐
快讯
行情
财经日历
数据中心
国际油价
成品油价
互动
专题
话题

“入篮”在即 人民币国际化仍存三大挑战

中油网 2016-09-23 19:25

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10月1日,人民币将正式被IMF纳入SDR货币篮子,此举亦意味着人民币将正式踏上国际化道路。 

 

人民币的国际化给中国的微观主体如个人、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相对容易判断的,因为让这些微观主体多一些选择、多一些业务,总归是件好事。从更宏大的角度来说,人民币国际化也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也会给中国带来实实在在的挑战。

一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由于存在溢出效应(使本国货币政策效果减弱)和输入效益(本币回流导致货币政策效果难以衡量),本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可能难以实现。近期的美联储加息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未来,随着人民币影响力扩大,中国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货币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外溢效应,中国在制定目标时,有可能需要将政策对他国的冲击以及冲击的再回馈考虑进来。

再者,人民币国际化将会要求中国成为国际流动性的提供者。 目前,人民币还没有遭遇特里芬难题,但从长远看,这将是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自2009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与33家境外央行(货币当局)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

2015年12月,阿根廷终结了汇率管制政策。在比索贬值的情况下,阿根廷与人民银行协商,动用人民币互换资金换购美元,用以填补国内的美元需求缺口。中国货币当局已经开始承担国际流动性的供应义务。

此外,由于人民币是在岸和离岸两个市场,只要存在汇差和利差,企业不可避免会发生套利行为。 自香港的银行可以向内地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以来,香港银行对内地的净债权规模猛增。这种套利行为,是资本的异常流动和金融动荡的可能诱发因素之一。

从国际的视野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他们可以主动将资产负债在美元、欧元、人民币、SDR等币种之间进行转换。随着中国不断开放,市场在条件好的时候会主动增加人民币的资产负债。

条件不好的时候,则会将人民币向其他货币资产进行调整。这一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正的“溢出效应”,也可能产生负的“溢出效应”。

那么,中国如何最大程度享受人民币国际化的果实,同时规避负面效应带来的风险?从根本上说,还要靠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金融稳定。

过去十年甚至二十年,是人民币国际化突飞猛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以及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并且,在2008年以前,中国的外部经济形势也相对较为稳定。这些都说明,以往的阶段性因素对我有利。

而最近一两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以及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敏感阶段,面临着如何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金融风险多发等严峻挑战,国际地位上升也面临一定风险,如果应对不当而出现经济金融的较大动荡,海外投资者对于人民币的信心(贬值预期较强)可能受到明显影响。如果是这样,外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信心,也多多少少不会像以前那样乐观。

总的来说,最近几年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非常不平衡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进展和推动,主要得益于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地位,而非融资货币,也不是贸易结算货币,更不是避险货币。

所以国际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境外,尤其得益于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存款的增长,人民币承担的非投资货币的功能仍然很弱小。国际经验显示,一个不平衡的国际化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投资货币意味着外债的增加,最终不可持续,只有平衡的国际化才是可持续的国际化。

责任编辑:陈宾琴

更多原油、贵金属、外汇等金融财经内容,欢迎搜索关注中油网

49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