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细说奢侈品大牌2016年的中场战事
如果国内的商业地产人,在招商过程中发现这些以往看似“不差钱”的大奢侈品牌,纷纷要求缩小面积,走专项化、定制化路线,请千万不要奇怪。因为现在“小而精准”的长尾需求已经成为它们盯准的目标。
“新常态”,并不只是用于描述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从2015年起,全球奢侈品市场也进入了低增长的“新常态”阶段。
电商抢食、消费者兴趣转移、品牌魅力褪化……这些都是“新常态”到来的重要诱因。自2015年以来,个人奢侈品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大幅跌到了-1%,而在2009至2015年期间,这一增长率则为9%。
增长率的降低使得“关店潮”成了这一阶段的市场主要表现。据RET睿意德统计,2015年LV、Gucci等11大奢侈品牌共计关店34家,新开门店数仅有14家。但这一数字在2016年第一季度就被打破,有数据显示,2016一季度全球奢侈品关店加剧,短短3个月内八大主流奢侈品品牌全球共计关闭门店数量接近40家。
即使在一直以来的全球“增长极”——中国内地市场情况也不乐观。不完全统计显示,Gucci、万宝龙、LV、Burberry、Cartier、Dior六大品牌在上半年已关店近十家。
除了整体的低增长率以外,“新常态”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品牌经营的好坏呈现出两极化现象。2015年起,只有不到一半(49%)的奢侈品牌仍保持增长势头,尽管今年上半年Gucci、Coach等品牌的销量略有回暖,但Prada、Bottega Veneta等品牌的业绩继续下跌。
而在之前的五年,有93%的奢侈品牌收入录得增长,赚钱要容易得多。
曾经高歌猛进的一路坦途,如今却变成了艰难前行的泥淖。但消极地关店肯定不会是真正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这些品牌巨鳄们已经开始了悄悄地进取。据小睿观察,它们采取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办法一:避虚击实,路在“脚下”
代表:Chanel
在圣诞假期促销季来临之前,Chanel完成了对美国三家门店的翻新,并宣布开设首家独立鞋履门店。
11月2日,Chanel两家经翻新的店铺重新开业。其中一家位于夏威夷檀香山,店铺面积6400平方英尺,该门店销售Chanel品牌产品包括成衣、手袋、首饰、配件、手表、珠宝、香水以及化妆品。另外一家也位于夏威夷,该店铺翻新前主要销售手表和珠宝系列,不过翻新后的店铺仅销售鞋履产品,店铺面积1100平方英尺。
第三家重新开业的门店位于新泽西州,店铺搬至一个全新的地方,新店铺面积是旧店铺的两倍,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销售手袋,另一部分主要销售手表和珠宝,还首次引进成衣系列。
Chanel时尚分部执行副总裁Joyce Green表示,这是公司首次开设独立的鞋履精品店,它还是成衣业务的一个重要桥梁,以及吸引新客户的一扇窗。近两年,尽管各奢侈品类普遍增长不佳,但鞋履还是得到了爆炸式增长,随着消费者避开高价格成衣从而支持低价配饰,使得配饰领域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去年12月,Chanel就宣布收购了意大利鞋履制造商Calzaturificio Gensi Group的多数股权,这也是Chanel为了扩张其鞋履产品线的重要布局。
办法二:强干剪枝,减“牌”增效
代表:Hugo Boss
11月15日,Hugo Boss在伦敦举办投资者日活动,5月份履新的Hugo Boss AG (BOSS.DE)首席执行官Mark Langer 表示,希望通过精简品牌、调整价格,以适应年轻消费者,并藉此帮助集团在2018年重新恢复增长。
调整后,BOSS Orange 和 BOSS Green 两个标牌将取消,只保留Hugo 和Boss 两大品牌。其中Hugo 面向年轻消费者,而Boss面向商务人群,前者的入门款价格较后者低30%,至于奢侈品区段,Mark Langer 此前已经表示会颠覆前任Claus-Dietrich Lahrs 的策略,叫停奢侈品方向发展。女装业务仍然是集团的核心业务,不过该集团同时称,明年的纽约时装周上,集团将进行男装发布。
与此同时,Hugo Boss AG 称将统一所有分销渠道品牌形象,其中主要行动包括减缓零售渠道的扩张,概因为零售扩张需要大额投资,这对于恢复利润增长显然不利。
分析师认为,上述策略调整能让其实现成本的降低。成本缩减计划一直是Hugo Boss AG近期的努力重点。
办法三:“公”“私”兼顾,开启定制
代表:Gucci、Burberry、Chanel、LV
近日,Gucci中国首间概念旗舰店落户北京,把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带到了中国。Gucci首席执行官Marco Bizzarri表示希望以DIY的形式吸引更多中国年轻消费者。与此同时,屡屡传出Gucci要涨价的消息,目前Gucci部分产品价格在欧洲悄然上调,个别产品涨幅甚至达到了10%。
2015年Burberry提供私人订制的围巾,顾客可以在围巾绣上自己的名字。2016年Chanel也将会推出定制化的运动鞋,从鞋带、鞋面到剪裁,顾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LV美国网站上,也已经可为手袋款式进行定制。
而北京SKP旗舰店将是Gucci定制服务首次亮相中国大陆。设计师Alessandro Michele认为,“自我表述”的时尚态度和“自己动手做”的勇气会成为DIY服务的灵感。
目前来看,中国仍旧是奢侈品牌最大的市场,或许Gucci此次订制服务,将成为Gucci在华吸引客流的新方式,同时也逐渐也成为奢侈品新的高端消费方式。
办法四:关注“小众”,发力彩妆
代表:Dior、LVMH、Estee Laude
Dior美妆的全球第一家概念店近日在纽约开门迎客,它的详细选址——韦斯特菲尔德世贸中心也很有象征意义。据Dior称,这家店可是品牌专门为千禧一代创造的第一家概念化妆品店。
这家新店的特点是主打专业彩妆的体验感,其实面积不算太大,占地为650平方英尺(约合60平方米),80%-85%的空间都将以彩妆为主,包含631种商品,剩下的地方留给了香水。
店里面悬挂着超大视频墙,将循环播放最新时装秀的后台上妆视频。此外还设有6个工作台,可供消费者体验来自专业化妆师的手艺。
Dior北美区总裁Renaud De Lesquen表示:“这就是我们的DNA,所有彩妆的灵感都直接来源于秀场后台。”
这是Dior在纽约第一次侧重彩妆和色彩发力。而现在的彩妆市场可以说正是新人辈出的时候,新品牌,尤其是独立品牌,都纷纷带来了创新。Dior努力追求一席之地,以吸引和提高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
与Dior看中了同一个方向的还有LVMH。今年7月,LVMH旗下L Capital向韩国美妆品牌珂莱欧CLIO投资5000万美元,表明它也紧紧地盯住美妆这块市场蛋糕。
另有内部消息人士透露,LVMH集团正计划收购小众法国香水品牌Maison Francis Kurkdjian,截止到目前,这则消息尚未被确认。
还有一个同路者是雅诗兰黛(Estee Lauder),不久前,雅诗兰黛宣布以 14.5 亿美金收购总部位于加州的彩妆品牌 Too Faced。这是雅诗兰黛公司历史上最大金额的一次收购。Too Faced 创立于 1998 年,是靠社交媒体和美妆 KOL 红起来的品牌。
从商业策略上来看,Too Faced 和传统美妆品牌背道而驰:它没有百货店专柜,只在化妆品零售店如丝芙兰和 Ulta Beauty 里销售,没有什么柜员,自助销售为主。它也几乎不在杂志和电视上打广告,Too Faced 的优势是社交媒体,在 Instagram 上的粉丝数量达到了730 万。
开始聚焦“长尾需求”
众奢侈品大牌之所以采用这些策略,是因为它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新的办法,去抓住年轻人的心。
一般来说,奢侈品的消费者主要分四类:
第一类是那些梦想拥有奢侈品的消费者,这部分群体多数希望拥有一件奢侈品,但他们的消费并非是那些顶级奢侈品大件,而是一些奢侈品牌入门级别的小件,诸如美妆系列和鞋履系列。
第二类是攒钱买奢侈品的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并非奢侈品的忠实消费者,购买频率较小,往往是看中一件奢侈品需要攒钱去买。
第三类则是时尚爱好者,这部分消费者希望给人以外观时尚、紧跟潮流的形象,消费频次次稍高。
通常情况下,那些梦想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总是较为年轻,消费较低但人数更多,极易通过年龄增长及工作变化成第二和第三种类型的消费者。每一层级的总消费群人数则是递减的。
最后一类则是土豪型消费者或公款消费者,这一类本来是奢侈品品牌最爱的黏合度最高、最忠实的消费者,但如今这些消费者已经更加理性,人群规模和总消费量正在逐年减少。
这就导致,奢侈品消费的未来并不在中年人身上,它们需要从金字塔的底部得到更多动力。如今的95后也开始加入奢饰品消费行列,他们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与他们的前辈相比,这些年轻人在同龄时要更加富裕,敢于消费。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只要花上小几百元就可以买上一支CHANEL口红、甲油、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有媒体曾对国内95后(指1995-2000年出生的人群)做了一份市场调研,结果发现超过2成的90后已经买过奢侈品,国外所谓“千禧一代”的比例则更高。
但在这一新时期,社交媒体和口碑传播已经取代了一直占据舆论高地的传统媒体,成为奢侈品品牌传播的主阵地。与此同时,这些年轻人对于“经典款”的奢侈品已不那么痴迷,不愿再对奢侈品品牌商言听计从,正在向按个人兴趣和生活方式购买转变。
这种环境的转变导致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大而全”的品牌远不如“小而专”的品牌更具爆发力。这也许是各大品牌纷纷弃“大”就“小”,专注核心产品和个性化需求的主因之一。
所以,如果国内的商业地产人,在招商过程中发现这些以往看似“不差钱”的大奢侈品牌,纷纷要求缩小面积,走专项化、定制化路线,请千万不要奇怪。因为现在“小而精准”的长尾需求已经成为它们盯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