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走向国际 慢病时代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目前,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70多个国家派遣了医疗队,基本上每个医疗队中都有中医药人员,约占医务人员总数的10%。中国还在非洲国家启动建设中国中医中心,在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马耳他、纳米比亚等国家还设有专门的中医医疗队(点)。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在海外支持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
近年来,中国加强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开展艾滋病、疟疾等疾病防治,先后派出中医技术人员400余名,分赴坦桑尼亚、科摩罗、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援外医疗队采用中药、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了不少疑难重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
此外,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安全、有效、合理应用,中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目前已发布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在中国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
当前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富贵病”日渐增多,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呈现爆发式增长,“未富先病”成为奔小康路上的拦路石,也让百姓的幸福指数打了折扣。而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健康模式下,医疗资源不堪重负,医改也陷入了发达国家面临的同样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前不久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提出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推动社会共建共享,人人自主自律,实现全民健康。
面对慢病肆虐,顺着既有路子走下去,显然不可持续,转换思路才是根本出路。从根本上说,慢病就是生活方式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有资料显示,除去遗传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在人的健康因素中占60%以上。因此,预防胜于治疗,只有全社会参与健康促进事业,才能使全体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升,也才能有效减少患病人群,从根本上扭转医疗的被动局面。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古老的中医药又一次走到了医学的聚光灯下。历经千年的中医药,始终把人放在首位,经过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治未病”是中医药的核心理念,在现代医学产生之前,靠着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中医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传承,并从望闻问切的诊治,拓展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这种医养结合的健康观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类因时而动的保健方法,至今仍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放眼全球,现代医学的兴起,曾令人们兴奋于找到了开启健康大门的钥匙,然而,今天更多的人已经看到现代医疗的局限,面对医疗难题,许多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东方传统医学,中医药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价值。
而今,党中央提出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目标。面对艰巨的慢病防治任务,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坚持“中西医并重”,将中医药纳入“大健康”战略之中,成为慢病时代的“中国方案”。我们相信,古老的中医药将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
要保障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促进优质中药材的生态种植,积极推进中药的标准化行动,中药产业应“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同时建立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助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