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网奢侈品

中油网

网站地图
要闻
原油资讯
今日油价
金银资讯
外汇资讯
央行
财经要闻
股市
时事热点
财富故事
奢侈品
策略
原油策略
贵金属策略
外汇策略
学院
原油学院
贵金属学院
外汇学院
投资技巧
理财
应用推荐
快讯
行情
财经日历
数据中心
国际油价
成品油价
互动
专题
话题

细数历史:60年!奢侈品不再奢侈

中油网 2016-12-23 17:26

60年光阴荏苒,许多人、许多事都经历了盛极而衰、衰极而盛的多个轮回,原本应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自然也不例外。建国初,奢侈品被当作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划上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句号。之后的二三十年里,由于物质的匮乏,食品也在某种程度上“奢侈”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奢侈品的概念才重新回归,人们开始有机会去追求美好。最近十来年,由于新富阶层的迅速壮大,中国人的奢侈品真正与国际“接轨”。

建国初:奢侈品被划入鄙夷的另册

其实在传统上,中国民间对奢侈品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和嗜好,金银首饰固是不论雅俗、贫富中国人所普遍向往的,金条、金砖之类“硬通货”,更成了战乱年代保全身家性命的护身符、敲门砖。

这一切很快随着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地席卷中国大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划上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句号。新中国里一切都是新的,崇尚朴实,反对奢靡;崇尚劳动,反对剥削;崇尚泥腿子,反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首饰、化妆品、高级服饰之类,都被新国家、新时尚划入了鄙夷的另册,迅速跌下荣耀的巅峰。

当穿军便装、列宁服,“吃公家小米”、享受配给制成为时尚,而穿高跟鞋、戴首饰烫发变成社会的“边缘人”,变成被教育、被改造的对象时,奢侈品也就真成了一种奢侈:别说首饰店、化妆品店、精品服饰店再难寻觅踪迹,即使原本就有的奢侈品,也慑于整个社会无声的“纪律性”而束之高阁,惟恐别人看见。

在一些新解放的地区,对“民愤极大的剥削者”实行专政,随着土改范围的扩大,一些地主老财、旧政府官僚的资产被重新分配,他们所拥有的奢侈品或充公、或成为“浮财”被劳苦大众所得,并很快被改造为更“实际”用途的东西。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公私合营”告一段落,奢侈品在中国社会最后一点点尾巴也被再次割到短得不能再短,曾有一位外国友人感慨,当时的新中国,朴素到只有一个女人还在化妆(宋庆龄女士),可想而知在那个时代,奢侈品离普通人的距离有多远。

六七十年代:一颗“大白兔”也是奢侈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经济逐步恢复,人们重新开始追求起生活质量,1954年,北京“莫斯科餐厅”的开始营业,让俄式西餐和葡萄酒成为特定交际圈子的奢侈时尚,“文明舞会”、花裙子的被正面提倡,也让习惯了配给制和“黑灰蓝”的中国人,开始重新鼓起追求舒适生活的勇气。

然而此时中国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是“苏联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而北方那个当时十分强大、却同样缺乏奢侈品和时尚气息的邻居,却实在不可能在奢侈品消费领域,给嗷嗷待哺的中国人以更多的启示和鼓励。

当时的中国社会,究竟有没有奢侈品的概念?今天的老人还会念叨当年的顺口溜,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花裙子、布拉吉,前者按照今天的标准实在没法划进奢侈品行列,后者也许勉强可以算“时尚服饰”一类吧?至于首饰、化妆品,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想都不敢多想的。

6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花裙子、布拉吉越来越难觅得踪影,就更不用说化妆品、首饰和高档烟酒之类更奢侈的奢侈品了。如果非要找出这个时代的奢侈品,那大约就是粮食了——在这样特殊的年代,又有什么比家有余粮更奢侈、更令人羡慕的呢?

文革期间的中国经济坠入谷底,社会生活水平也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人们所能憧憬的,不过是他们看见过、听说过的那些“好东西”,比如半导体收音机、上海手表、加重自行车,甚至可能只不过是一包上海产的“大前门”香烟,一瓶甜甜的可可牛奶,或几粒滋味浓浓的大白兔奶糖。即使这些今天看起来一点也不奢侈的“奢侈品”,在那个一切都要凭票的年代,也是十足的高门槛。

改革开放:奢侈品的步步升级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发展生产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都不再是什么禁忌,追求五颜六色、追求美好的生活,也成为整个社会理直气壮的主旋律。

然而欠债过多的社会显然不可能一步登天,尽管通过越来越多的进口影片,和从海外辗转流入的、那些几经流传被翻烂了的彩色杂志,人们开始知道更多“真正奢侈品”的知识和概念,“罗马表”、“日立电器”、“丰田汽车”等国外知名品牌也已为许多人所熟知,人们至少已开始知道,奢侈品是什么,时尚又是什么。

街上“蓝色海洋”迅速退潮,尽管那些来路驳杂的尼龙绸上衣、喇叭裤和牛仔裤,实在很难被归入“高档服装类”;销声匿迹了几十年的金银首饰开始回潮,金石字画、高档家居之类也重新被讲究起来,甚至洋烟洋酒也开始越来越常见。

这一时期是变革的时期,奢侈品的标杆也不断抬高。70年代末,奢侈品的标杆是“三转一响”、是《庐山恋》电影主人公1个半小时内所换的20多套衣服;80年代初,是“二十四个头”、“四十八条腿”,是出国人员和华侨归国时可以携带的“三大三小”、“一大三小”的免税进口电器指标;80年代末,时尚女性已经开始化生活妆,首饰已从追求“十足真金”,进化到白金、钻戒,并开始讲情调、讲品味;90年代初,寻呼机、“大哥大”相继成为新的奢侈品,这与世界潮流已“前后脚”相距不远了。

这个时期,许多国外的奢侈品牌悄然进入国内市场:1980年,皮尔·卡丹不声不响地来到中国,拉起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并在次年初进行了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当人们面对走猫步的长腿女郎,或惊愕、或迷茫之际,这位法国人已悄然带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第一个“从前门”堂皇进入中国的奢侈品品牌,以及一个与他同名的奢侈时装品牌,和“马克西姆”、“美尼姆斯”两个奢侈餐饮品牌;随即,“花花公子”、“人头马”、“伊芙圣洛朗”……一个个如假包换的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并成为时尚中国人谈论的对象——尽管大多数人仅限于谈论。

新世纪:奢侈品不再奢侈

在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开始真正“与国际时尚及奢侈品潮流同步”。大约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大城市的商场柜台开始“专卖店化”,衣食住行,生活各个层面的奢侈品品牌,都渐渐成为都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常见词汇,原先的“奢侈品”,如家电、手机,已悄然变成普通消费品,乃至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的范畴和概念,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与世界接轨”——LV、PORTS、百达翡丽、玛莎拉蒂……

如今奢侈品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已不再那么“奢侈”了,就像化妆之于都市女性已不再是时尚,而几乎是必须、是礼仪一样,拥有某些奢侈品,已显得不再那么扎眼和特别了。高档服装、名牌手袋、极品烟酒、高级名表,乃至香车豪宅这类看得见、摸得着的奢侈品,已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热眼、热议之中,古董收藏、花木和艺术品搜集这类“奢侈文化”,追慕者也不再局限于极小的圈子,而成为电视热门节目的常客;环球旅行、极限探险、美容保健,这类“隐形奢侈品”,也已变得越来越寻常,越来越大众化。

尽管中国人的收入尚比不上发达国家,尽管由于人与人间收入的差距,并非每个人都可以零距离接触时尚、拥抱奢侈品,但无可置疑的是,在当今中国社会,奢侈品至少已不再那么奢侈。

当奢侈品不再奢侈时,一些原本一点也不奢侈的东西,却变得奢侈起来,如蓝天碧水,如清洁新鲜的“绿色”蔬菜。也许有朝一日,今天人们所热捧的奢侈品,会成为普罗大众的日常消费品,而另一些渐渐稀缺的东西,会成为新一代人的奢侈品。

无论如何,建国60年后的中国人,其奢侈品的概念和市场已开始与世界同步,在某些特定环节,甚至成为一些国际奢侈品牌的“救星”。也许,中国还缺少的,是从“与世界同步”的基点,向前迈出一步,也许中国所需要的,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奢侈品品牌、理念和风尚。

责任编辑:张如林

更多原油、贵金属、外汇等金融财经内容,欢迎搜索关注中油网

54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