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保汇率”的说法到底成不成立?
春节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的一系列操作,都传达出了“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一时间,关于“央行加息保汇率”的说法甚嚣尘上。
然而2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长文《“加息保汇率”之说缺乏根据》,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官方否定。文中主要强调了三点信息:
1. 央行上调给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时收取的利率并不等于加息。
2. 央行近期的举动主要是为了控风险、防通胀、促改革。
3. 中国经济不断向好的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币大幅贬值。
对于第三点,央行包括政府已经多次强调,这里不做过多讨论,重点看看前两点——“非加息说”和“风险通胀说”。
“非加息说”
在讨论“真假加息”之前,需要先明确一下加息的明确定义。从普通意义上来说,“加息”是指央行提高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以使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提高,进而迫使市场利息也增加的过程。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支持“非加息说”,他认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与存贷款利率不是亦步亦趋的关系,有的会逐渐传导,有的则会由金融机构自行消化。
这句话说得通俗点就是:央行即使提高MLF利率、SLF利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等,也不一定会影响到存贷款利率。
然而,就在今天(2月14日),有香港媒体报道称,汇丰在内的多间香港银行已经上调了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因为担心内地为了稳定汇率的需要而收紧人民币供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向凤凰财经解释称,银行上调利率是自己的决策,并不是央行指示它这样干。
但从显而易见的结果可以看出:央行此前的货币市场操作,已经影响到了存款利率,直接原因就是银行担心央行会为了“保汇率”而收缩流动性。
在外储跌破3万亿美元的“红线”后,市场感叹:外汇储备输给了人民币汇率。如今流动性收紧,难道利率真的也要给汇率让行?
“风险通胀说”
今日公布的还有一个重要数据: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2.5%,创两年半新高;1月PPI同比6.9%,创逾五年新高。CPI、PPI双双高于预期,中国通胀水平正在加速上行。
通胀上行的同时,中国GDP增速却不断下滑。1月20日,统计局公布中国2016年GDP增速为6.7%,第一、二、三、四季度GDP分别同比增长6.7%、6.7%、6.7%和6.8%。
截止2016年,中国GDP增速已经连续6年下滑,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滞”的区间。而去年以来,原油、大宗商品等市场行情火爆,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滞胀”担忧。
对此,人民日报去年也曾刊发长文《中国经济“滞胀论”缺乏依据》予以回应。文中引用专家观点称,判断一国经济进入滞胀得满足3个条件,一是物价高企,通胀水平很高;二是失业率处于高位;三是经济低增长,停滞不前。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的失业率较低,经济增速仍在居于世界前茅,不符合“滞胀”的定义。
那么如何理解高企的通胀数据呢?市场素来有“通胀猛于虎”的说法,对此,徐洪才表示,从短期来看,通胀率的确处于历史高位,但不要惊慌,未来将会逐步向下走。“在美元不断升值的背景下,油价不会大幅上涨,我预计未来会在45-55美元/桶区间波动,”他说。
如果说通胀、风险处于可控范围,那么央行近来在货币市场上调利率之举,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不是“真加息”,那么香港银行上调定存利率是为了什么?